欢迎访问某某中国历史网!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时间:2023-10-17 13:49:52编辑:AB模板网

  作者:罗俊梅(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晓薇(四川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文化是一个民族显著的特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事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根脉。习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可以说,一百多年来,中国正是在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中开拓通向真理的道路,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迈步新征程,习文化思想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中华民族以更加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昂扬奋进。对此,我们必须在新征程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以中华文化“铸魂”“强骨”“塑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脉与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思想基因和深厚文化底蕴。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提升中华文化的价值引领力。

  坚持以结合为根。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的思想理论,科学的真理力量赓续中华文明的基因血脉,推动中华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转型,使中国式现代化释放中国味、激扬中华情、凝聚民族魂。

  注重以弘扬为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持以历史与现实相融通、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以批判继承、革故鼎新的“守正”态度,对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加强宣传、推广和转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大力推进中华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激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着眼以创新为魂。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变”与“不变”、传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协调、与现代文化元素相适应,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质增效。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骨骼支撑”。习总书记曾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可以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体系,是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更是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内核的必要举措。

  实施文化产业新战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各类文化产业的互动与协调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鼓励支持创新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文化产品内容质量,搭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平台、丰富文化产业对外贸易渠道,拓展海外文化市场,提升大批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提升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培育文化产业新动能。大力培育文化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旅游、体育等领域深度融合。加强创新驱动,鼓励文化产业推进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向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内容等高附加值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不断高端化、专业化。

  打造文化产业新品牌。紧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提升产品工艺质量与服务质量、树立文化品牌形象与特色理念,构建体现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具有吸引力与公信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有影响力、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我国文化产业体系的质量和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走向世界的“形象名片”。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创新推进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话语说服力与舆论引导力。

  坚守中华文化基本立场,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旗定向”。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文明创造能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展现中国力量,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

  构建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本强基”。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协同推进话语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用好用活多模态媒介,形成国际舆论场的中国表达、中国修辞、中国语意。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航掌舵”。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综合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精准掌握融媒体的传播特点,创新内容形式,提高传播艺术,加快技术创新,推进中国文化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区域化与分众化表达,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文化环境。

  恩格斯曾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锻造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魂魄与强韧筋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铸魂”、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强骨”、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形”,不断激活中华文明的现代生命力,提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方向,为谱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篇章汇聚磅礴精神伟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研究”(20ZDA054);四川省纪检监察学会、四川省纪检监察研究中心2022年度社科项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研究”(SCJ220321)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